“后疫情”阶段,心理如何“解封”? 这些亲历者和专家告诉你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每一个人都是这场疫情的亲历者。罹患新冠肺炎的人每天都在拼尽全力争取“生”的机会,医务工作者冒着感染风险坚守抗疫一线,还有众多志愿者自发联合在一起形成后援保障,普通人的生活节奏也被打乱。每个鲜活的生命,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挑战。

1

身处疫情“震中” 城市被按下暂停键

近一个月来,贝加莫省一直是意大利疫情较严重的地区。每日新增确诊人数最高达600多例。截止到4月13日,当地已有10391人确诊。

朱珠在贝加莫省首府贝加莫市居住了5年,多年没有回家的她今年打算回国过年。“我算是经历了2次疫情,3次居家隔离”,1月15日深夜到长沙家里,2月3日回到意大利贝加莫,都赶上当地疫情。

疫情暴发后,贝加莫市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学生停课、大部分工厂停工、公共场所关闭、街上行人寥寥无几。原本打算返回意大利后找工作的朱珠,只能待在家里。

贝加莫省有不少人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去世。当地报纸上的讣告从疫情前的1页半增至11页半,墓地每半小时就有一场葬礼。朱珠说:“疫情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的身边,看着这些爷爷奶奶去世,我真的很难过,心情非常沉重。”

2

“今日份正能量”上线 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

居家隔离期间,朱珠每天都会收到很多国内家人朋友发来的信息,然而家人获知的一些信息和她的真实感受有一些偏差。虽然她在不断解释,但依旧没有消除大家的紧张情绪,家人们经常因为担心朱珠而彻夜难眠。她70岁的姑姑不会用微信,联系不到朱珠,急得在家抹眼泪。

疫情对朱珠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工作、生活、心态都受到影响。朱珠说,“我觉得我自己心理状态不好,我需要心理医生,但还是在尽量维持正常的生活。”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朱珠开始有计划性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她坚持早睡早起、制作丰富的早餐、锻炼身体、和朋友在网上互动玩游戏,慢慢地调节着自己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疫情期间,朱珠还学会了一项新技能——拍摄生活短片Vlog。她从前用手账记录生活,现在用视频记录生活,她的原创Vlog视频已累计近百万的播放量。朱珠说:“我想向大家展示疫情下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传递一些温暖的正能量。”

3

防疫也防抑 心理问题不忽视

唐伟是浙江温州康宁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国家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成员,他曾参与温州动车事故、丽水山体滑坡、汶川地震等多个重大灾害事件的心理干预工作。当大批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时,唐伟医生也随浙江省第三批医疗队去到武汉参与疫情中的心理疏导工作。

唐伟医生说,接诊的咨询者中,很多人紧张、恐惧、多疑,甚至表现出反复洗手、记忆力下降等生理反应。人们的疫情心理创伤伴随疫情蔓延也显现出来。大批医务人员和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者投入高强度的抗疫战斗,他们当时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

他说,在特殊事件中出现情绪波动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即使在“后疫情”时期,心理问题和精神压力也无法很快疗愈。唐伟医生建议接纳压力、合理释放,维持常规生活习惯,使自己的精力得到转移。

4

筑牢“心”防线

从心理学上讲,当人们遭遇一个重大事件的刺激后(通常称之为“危机事件”)就会出现各种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就是其一。唐医生谈到,危机心理干预就是要防止或降低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概率。

请点此安装最新Flash

PTSD并不是一个容易”痊愈“的事情,并非所有人都可以从情绪的泥沼里自行爬出。对于如何有效帮助这些曾在一线抗疫的医护人员和新冠肺炎的治愈者度过心理阴霾期,唐伟医生给了几点建议:

如何应对医护人员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

1. 奔赴一线的医护人员回归后,不要过度“英雄化”,使医护人员逐渐回归生活常态。

2. 各地要落实针对医护人员的保障政策,履行应有的奖金和福利。

3. 建立常规定期的心理诊疗机制。

如何应对治愈者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

1. 接纳治愈者。在一线社会或工作场所中,邻里、同事间不要有排斥或戒备的心理。

2. 去污名化,消除病耻感。有些患者对疾病有负面情绪,觉得自己生病是一种“耻辱”。在宣传方面要传递开放、平等的态度。

3. 建立心理专家与地方志愿者之间的沟通机制,帮助各地方治愈者进行疫后心理疏导。志愿者线下跟访病愈者,心理专家线上指导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疫后心理干预工作。

来源:央视网

编辑:王迪

(作者:咸安区融媒体中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