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文化阳光暖人心

云上咸安报道(记者 饶敏 吴文谨 特约记者 胡剑芳 李星)盛夏时节,青山叠翠,草木葱茏,到处一片热烈而繁荣的光景。

近年来,咸安区以创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致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文化阳光普照在桂乡大地。

7月以来,记者在咸安区采访,目睹的是农民文化生活的惬意与幸福,耳边回响的是市民载歌载舞的欢声笑语。

“公共文化服务,能有力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咸安区委书记李文波说。

同时区委副书记、区长魏朝东去年亲自赴省里申报答辩,咸安区以第一名成绩获得创建资格,财政预算也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

公共文化空间让群众身有所栖

走进南昌路社区服务中心二楼,只见书画室各式毛笔、颜料摆放整齐,墙上挂满字画;隔壁的练舞厅宽敞明亮,落地玻璃墙更显专业。另一侧的棋盘室、图书室里,象棋摆上了棋盘,书籍堆满一整面墙的书柜。

区文化与旅游局岳建宏说,这个群艺馆分馆共300多平米,去年投入130万元建成。

“这里有京剧、书画、舞蹈、国标、模特、木兰拳6个社团,每天很多退休人员按时前来,京剧社团经常外出表演,书画社团年年春节为居民送春联,都很受欢迎呢。”社区党支部书记黄辉说。

“以前只能在街上见面聊聊天,现在有这么漂亮的地方,又都免费,我们巴不得天天来!”一位退休老人笑道。

城区如此,广大乡村又是怎样呢?记者来到马桥镇曾铺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该村文化服务中心还有一个名称叫“马桥乡村记忆馆”,是全市首家乡村记忆馆,虽然仍在建设中,但琳琅满目的展品俨然一小型博物馆,它将村发展史与传统文化教育、情景体验、藏品展示融于其中,朴实、亲切。

“我们村有自己的业余表演队,经常在文化广场上跳舞排练;还有3000亩油菜花、300亩采摘园,及引资千万元打造的‘趣乐园’,目的是以文化育民、富民、乐民,走文农旅‘三位一体’相结合发展的路子。”村干部说。

近年,咸安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当作最大的文化惠民工程,先后投入12亿元建成6个公园、文化休闲带、文化广场;投资5.2亿元建设区级文化体育中心,已于6月动工;投入近3000万元完成全区14个乡镇办场、138个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镇、村、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全覆盖。

一镇一品特色激发内在活力

阵地建好了,“舞台”搭起了,如何真正发挥作用?咸安做了许多有益探索。

“利民惠民,是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区文化与旅游局局长李志强认为,基层文化的魅力在于组织群众演,演给群众看,将群众生活中的事情演出来,才有意义。

具体来讲,就是加强地域文化研究和挖掘,把原来的老腔老调、乡曲村谣加以挖掘、恢复、创作、提炼,形成一镇一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高桥镇的地方锣鼓《斤求两》获市级“南鄂群星奖”银奖、“湖北百强牛人”、全国牛人大赛“最牛守望奖”。随着高桥锣鼓的名声鹊起,该镇现有锣鼓队49支、队员450余人。

双溪桥镇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溪喇叭锣”,让一个古老的锣鼓曲牌再度辉煌面世,获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二等奖。

汀泗桥镇大力打造“汀泗茶歌”,使这种古老的传统歌谣,成为农闲欢聚时村民们最喜欢的节目之一。

这些来自山野的文化清风吹遍广袤大地,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络绎不绝,近年先后组织了“文化力量•民间精彩”广场舞比赛、“民间传统锣鼓比赛”、“桂花文化节”活动、“舞龙舞狮”等大型文化活动40余次,从年初到岁末,可谓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惊喜、年年有高潮。

汀泗桥镇程益桥村的田仕华,退休后组织同村16位妇女成立说唱表演队,民歌“打春鼓”节目在2016年咸安春晚上一炮而红,如今她们经常受邀到周边村组演出。

退休后才发现自己“文化细胞”的田仕华说:“以前只能看人家演,现在自己也能排练节目,还能上区里、市里演出。我们不光日子好过了,还比以前更乐呵了。”

万人传承文脉让百姓心有所寄

横沟桥镇凉亭垴村87岁的张运鑫,骑着电动三轮来到镇文化中心,和一帮诗友切磋作诗,交流感受。他所在的“横沟农民诗社”常年活跃着300余名农民诗人,农闲劳作之余,创作出一首首乡土生活气息浓厚、通俗易懂的诗作,每半年集结出版一册《横沟新曲》。

“农民诗社是众多‘草根’艺术团的一个缩影。”李志强称,近年咸安整合资金、人才、政策等资源“种”文化,长年组织各类文化培训和文艺辅导,目前全区有各类“草根”文化团队456个,体育健身队伍52支,培育出的1万余名“草根”文艺骨干活跃在广大城乡,传承着桂乡文脉。

“种”文化更要“送”文化。

“长着翅膀的阅读飞翔屋”是咸安人对“流动图书馆”的形象表达。“流动图书馆”以客车为载体,千余册图书供借阅,每年送图书下乡1万余册、100余场次。

坐小马扎看露天电影,在农村不再是久远的回忆。区剧团、电影公司添置大型流动舞台车和电影放映车,年送戏下乡演出100多场次、电影1600余场,观众人数达100多万人次。所到之处,广受百姓青睐。

无论身处深山还是湖区,农民朋友打开手机就能借阅所有图书馆(室)的书籍,不再是难事。依托区图书馆,建立起城乡一体的电子阅览室,基本实现了公共数字文体服务全区一张网、一份图、一键通,让图书服务彻底“活”起来。

据统计,创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一年多来,咸安新增公共文化设施3.8万平方米;文化志愿者增至600余人;建成多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群艺分馆;文学创作、摄影比赛、歌舞表演等吸引上百万人次参与;送演出、图书、电影下乡等公益活动年超1000场……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正成为该区的一种时尚和自觉。

(编辑:张文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