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不低头 勤劳肯干奔脱贫——记咸安区高桥镇白水村贫困户刘明兵

云上咸安报道(通讯员  陈锋)“今年肉猪养殖规模在去年基础上大大增加,导致经营开支一度出现紧张局面,幸亏有你们驻村工作队及时向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帮我申请到了5万元贷款,解决了资金上的燃眉之急。全年至少可以出栏肉猪59头,平均体重超过250斤,再加上政府提供的其他各类补贴资金,今年脱贫不成问题。”10月28日,高桥镇白水村贫困户刘明兵在其养殖场门口和区人社局驻白水村第一书记陈锋算起了收入账。

自力更生谋出路

刘明兵是高桥镇白水村2组村民,今年50岁,家中现有3口人,但3个人都身患残疾:刘明兵本人1998年因颈椎神经压迫,导致手脚麻木,行走极为不便;妻子和儿子均存在智力障碍的问题。由于夫妻二人无一技之长,再加上需要支付医药费用和改善生活条件,他的家庭日常生活曾一度濒临崩溃。

迫于生计,刘明兵从2000年开始就离开白水村,来到永安办事处靠开“麻木”为生,勉强维持家庭正常生活。可惜好景不长,2007年4月,咸安区城区掀起了“禁麻”行动,刘明兵为响应政府号召,从“麻木”司机岗位上光荣下岗了。从不向生活屈服的刘明兵在短暂的“失业”期间,发现生猪养殖行业前景可观,是条好门路。不到半年时间,在经过苦苦寻找养殖场地和相关技术学习后,他就在向阳湖镇宝塔村办起了自己的养殖场。最初,为降低养殖风险,减少养殖开支, 他专门养殖母猪, 靠卖猪仔赚钱,一年也有个一两万的收入,生活逐渐得到改观。等到2012年,他手头略有积蓄,就开始发展肉猪养殖,将生猪养殖到200斤以上再对外销售,养殖效益越来越好,年收入可达三四万,但因偿还修建自家房子欠下的债务,收入也所剩无几。

2017年6月,思家心切的他关闭了位于向阳湖镇宝塔村的养殖场,带着3头母猪回到老家白水村2组,准备在白水村重起炉灶,发展生猪养殖事业。但因白水畈田园综合体和美丽村湾建设的环境保护需要,他的想法在当地被依法阻止掉。

十年的养猪经历可以说让刘明兵对养殖生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生性倔强的他并未就此气馁,他又四处寻找养殖肉猪的场所,准备东山再起。在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他于2018年2月又在官埠桥镇紫潭村9组开办起一处占地50亩,集养鸡、养猪和养鱼为一体的养殖场。

精准扶贫来帮助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刘明兵家就被群众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迎难而上,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寻求脱贫致富的志气一直得到了区人社局驻高桥镇白水村扶贫工作队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赞扬。

面对着养殖规模的大幅增加,刘明兵还没来得及从事业的蒸蒸日上喜悦过来,就为养殖成本的迅速增长和手头资金的短缺着急起来,最多时就欠了饲料销售商3万元债务。

今年6月刘明兵在向亲朋好友筹借资金无果的情况下,便开始考虑向银行申请贷款,但繁琐的手续又让他踌躇不前。区人社局驻白水村刚刚上任的第一书记在获知该消息后,顶着炎炎烈日,从白水村委会出发驱车40公里,第一时间来到刘明兵位于官埠桥镇紫潭村养殖场,实地掌握其生产情况,并积极向高桥镇、白水村委会及高桥镇农商行反映此事,最终,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刘明兵喜获5万元贷款,解决了饲料短缺的困难,平日挂满他脸庞的愁云也立马不见踪影。据他保守估计,今年光肉猪一项就能出栏59头,每头猪至少250斤,按市场价10元一斤,除去各种开销,就能纯收入4万元左右,达到了脱贫标准。

坚韧推开了困难,勤劳战胜了贫穷。刘明兵就是依靠自己内生动力,努力前行,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相信在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下,像刘明兵这样的贫困户的脱贫致富之路会更加开阔平坦,未来的生活会更加幸福美好。

编辑  张文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