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早稻育秧正当时

云上咸安报道 早稻育秧是确保全年粮食安全的“先手棋”。连日来,咸安区积极运用政策的撬动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种植“双季稻”的积极性,早稻育秧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

3月27日,区农业农村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来到汀泗桥镇两个早稻集中育秧基地,指导农户育苗、壮苗、防治秧苗病虫害。

在汀泗桥镇大桥村兴旺家庭农场的早稻集中育秧基地,工人正在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上忙碌。他们用黄黏土加基质,按1:1比例进行搅拌,进入流水线,喂秧盘、加底土、浇足水、播种子,然后进行覆土、转运、码堆、保温、暗化、移盘,预计15—20天后进行移栽。

兴旺家庭农场负责人余佳林承包水田417亩,经过多年摸索,他觉得种植双季稻比种一季中稻,粮食产量更高,于是拿出一半面积,改种早稻加晚稻或再生稻,亩均种植效益提升了30%以上。

“尤其在2023年的时候,我们就增加了中棚的水稻育秧设施,在后面这几年来,我们一直都维持200亩的双季稻种植规模。通过这么多年的生产,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逐年提升,得到周边老百姓的认可和喜爱。我们对双季稻的种植信心是相当足的。”余佳林说道。

咸安区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人张旭东介绍道:“早稻育秧是水稻生产的关键基础环节,秧苗质量直接影响移栽后的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当前,要抓好秧棚保温、保湿工作,保障秧苗的正常生长,特别是在月底有一个寒潮降温过程,一定要盖好棚膜,确保棚内温度适中,保障秧苗不受冻,不受病虫害的影响。对于采取水稻直播方式的农户要注意,随着温度的升高,要适时对早稻种子进行催芽,通过精细的管理,培育出健壮的秧苗,为早稻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扩种早稻,推广双季稻是提高粮食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力举措。今年,咸安区计划种植早稻3.6万亩,比去年增加500亩,依托近两年新建的大中型水稻集中育秧基地,12个新型经营主体已完成集中育秧面积100余亩,3月底前可完成育秧播种面积160亩,示范带动全区完成早稻育秧面积200亩以上,可栽插大田1.4万亩,预计4月18日可开始大田机插。

(咸宁台记者:李卫东 融媒体记者:吴涛 通讯员:王广贤 编辑:樊思遥 责编:聂国力 编审:徐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