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对党和国家的最后一点贡献!”——咸安61岁退役军人捐献遗体

“我是一名退役军人,捐献遗体是我对党和国家的最后一点贡献。”3月17日,61岁的咸安退役军人周全,在睡梦中安详地结束了平凡而不普通的一生。家人遵循他的遗愿,将其遗体无偿捐出,用于医学研究。

当日,咸安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到城区农委大院周全家中,周全的家属领取了遗体捐献纪念证书。记者现场实地探访,聆听一位退伍老兵的感人故事。

1980年11月,周全入伍,在广州空军高炮第十师服役。五年的部队生涯中,他参加过边境作战,在部队服役期间是高炮炮手,担任过班长,荣获连级嘉奖两次。

退伍后,周全被安置在原咸宁市建委交通运输队,病退前在咸宁市枫丹公司工作从事公交司机工作。

2018年,周全因患腹腔肉瘤,第一次做手术,之后陆陆续续做了不下3次大手术,因患病治疗,腿部都变得有些浮肿。

“生病了更要乐观生活,不能自怨自艾。”在积极配合医院治疗的同时,周全坚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文体锻炼。“快,给我拍个照留念!”2023年,周全还报名参加了咸宁市冬泳比赛,获得了男子老年组第二名的佳绩,这张奖状也放在家中客厅的柜子上,成了家人们共同的回忆。

“2018年,我们家首次了解遗体捐赠的意义。”周全的儿子周长昊回忆道。当时,家中某位亲属因肺病离世,毅然选择了遗体捐赠。同年,周全也查出腹腔肉瘤。2023年,周全向家人透露了遗体捐赠的意愿。

34岁的周长昊性格沉稳,在广西从事助农服务工作。父亲突然离世,他专程赶回咸宁,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老周,你这是为啥啊!”周围人对周全的决定感到不解,但周全态度很豁达,他告诉家人:“人总是要死的,我死了还能发挥价值,那不是一件好事吗?”周全的家人也对他表示理解和支持。

“小弟说,自己的疾病非常特殊,没有药物可以治疗,如果能用作医学研究,或许能为攻克这种疾病贡献力量,为其他病人带去希望。”周素伶说,弟弟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她和妹妹也用实际行动支持弟弟,与他一起签署了遗体捐赠志愿书。

“老周总说,军人的血就该流淌在有需要的地方,献血和打仗都是救人。直到2018年被确诊腹腔肉瘤,他还念叨着‘等指标合格再去献血’……”妻子余红翻开一本微微泛黄的献血证,轻抚着上面记录着周全2016年5月至2017年9月先后4次献血的痕迹,嗓音不禁哽咽。

周全去世后,咸安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咸安区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对其家属进行了慰问,并送上了慰问金及“最美红十字家庭”牌匾。咸安区红十字会表示,后期还会将周全的名字,篆刻在咸宁市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

(来源:掌上咸宁 编辑:樊思遥)